返回
百姓问医生
提问
首页 >
小儿内科 >
鹅口疮
问
你好,我儿子得鹅口疮有一个月了,该用什么药给他擦?
提问时间:2014-09-12 15:38
|
共有
11个
回答
网友提问
|
性别:男
|
年龄:3岁
病情描述:
擦药就好不擦就又有了,怎么办?
希望解决的问题:
应该怎么做,还要继续擦药吗?
-->
最佳回答
因不能面诊,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
胡云帆
爱心医生
立即咨询
病情分析:
你好,治疗鹅口疮可以用制霉菌素研成末与鱼肝油滴剂调匀,涂搽在创面上,每4小时用药一次。
回答时间:2014-09-12
其他回答
因不能面诊,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
戴礼
主任医师
爱心医生
立即咨询
病情分析:
您好!根据你的描述,考虑是鹅口疮,表现在口腔粘膜表面形成白色斑膜。
意见建议:
平时喂奶前最好用温水清洗乳晕。治疗鹅口疮可以用制霉菌素研成末与鱼肝油滴剂调匀,涂搽在创面上,每4小时用药一次。祝您的孩子早日康复!
回答时间:2014-09-13
王强
住院医师
爱心医生
立即咨询
病情分析:
患有口疮的情况,可能是真菌感染引起的。与抵抗力低下,口腔不经常清洁,用了抗生素有关。
意见建议:
建议建议您给孩子多洗口腔,保持口腔清洁,可以用制霉菌素片化水洗口腔。
回答时间:2014-09-12
成永新
爱心医生
立即咨询
病情分析:
你好,买氯化钠和碳酸氢钠混合清洗口腔,之后涂抹制霉素片。
回答时间:2014-09-14
管静
医师
爱心医生
立即咨询
病情分析:
鹅口疮属于念珠菌感染,小孩子的抵抗力比较差,病情轻微的不用其他药物,用2%~4%的小苏打溶液漱口,大约2~3天就会消失,消失后仍然建议继续漱口数日,以免复发;还可以涂布氯己定凝胶;西地碘含化后吞服,每日3~4次(碘过敏不能用哦)。牙龈红肿主要是也可能是长牙的缘故,不会影响牙的发育,建议平时吃奶后,用纱布擦洗口腔。
回答时间:2014-09-14
程明正
住院医师
爱心医生
立即咨询
病情分析:
您好,鹅口疮主要是因为真菌感染所致,说明宝宝抵抗力下降,菌群失调。反复发生,可以吃点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,现阶段还是要继续涂抹制霉素。
回答时间:2014-09-14
芦琦
爱心医生
立即咨询
病情分析:
你好,鹅口疮是由于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口腔粘膜病变,建议用2%碳酸氢钠溶液于哺乳前后清洁口腔.然后用制霉菌素研成末与鱼肝油滴剂调匀,涂搽在创面上;平时保持餐具和食品的清洁,奶瓶,奶头,碗勺等专人专用,使用后用碱水清洗,煮沸消毒.母乳喂养者每次喂奶前,母亲应先洗手,清洁乳头.
回答时间:2014-09-14
王期峰
医师
爱心医生
立即咨询
病情分析:
你好,应该是鹅口疮,只要孩子吃奶的时候不哭闹就没关系,如果吃奶的时候哭闹,去药店买些制霉菌素和B12用水化开了涂抹,很快就会好了。
回答时间:2014-09-13
卓斯娜
住院医师
爱心医生
立即咨询
病情分析:
你好,考虑为口腔真菌感染所致的鹅口疮。
意见建议:
建议可以碳酸氢钠片加制霉菌素片磨粉,加入少量水混合,用棉签涂抹患处,清淡饮食,方能达到效果。
回答时间:2014-09-12
向鸣倩
爱心医生
立即咨询
病情分析:
鹅口疮在口腔黏膜表面形成白色斑膜,多见于婴幼儿。本病是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。这种真菌有时也可在口腔中发现,当婴儿营养不良或身体衰弱时可以发病。在感染轻微时,白斑不易发现,也没有明显痛感,或仅在进食时有痛苦表情。严重时宝宝会因疼痛而烦躁不安、胃口不佳、啼哭、哺乳困难,有时伴有轻度发热。口腔黏膜出现乳白色、微高起斑膜,周围无炎症反应,形似奶块。无痛,擦去斑膜后,可见下方不出血的红色创面。斑膜面积大小不等,可出现在舌、颊、腭或唇内黏膜上。用弱碱性溶液,如2%~5%碳酸氢钠(小苏打)清洗,涂擦冰硼油(中药冰硼散做成糊状蜜剂)、制霉菌素混悬剂等效果良好。加强营养,特别适量增加维生素B2和维生素C。婴儿室应注意隔离和哺乳的消毒,以预防传播。
回答时间:2014-09-13
冼佛送
爱心医生
立即咨询
病情分析:
除了继续用药外,加强营养,特别适量增加维生素B2和C。注意隔离和哺乳的消毒,以预防传播。
回答时间:2014-09-14
点击查看更多回答
-->
相关问题
此问题共有3个回答,点击查看
口腔下嘴皮发白,掉过一大块白皮,请问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?
生活中要注意劳逸结合,饮食上要注意多吃含丰富维生素的蔬菜水果,多喝水少喝酸甜饮料.
童学娅医生 | 回答时间:2014-09-13
相关问题
此问题共有3个回答,点击查看
女性,26岁,两月来舌苔变白,嘴里老有味道,这是什么病啊?
你好,中医治疗可用板蓝根15g,煎水,反复涂擦患处,效果不错,平时要注意口腔护理,注意口腔卫生,避免口交,定期消毒。不可乱用抗生素。
胡云帆医生 | 回答时间:2014-09-13
热门问答
问
a
问
问
问
问
首页
|
问医生
|
美食家
|
健康养生
|
联系我们
本站信息仅供参考,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
版权所有:百姓健康网(2014-2025)
返回顶部